□ 本報記者 謝詩涵 趙芳 通訊員 唐夢玲
九月三日,民兵方隊接受檢閱。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閱兵儀式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作為徒步方隊中唯一的全女兵方隊,民兵方隊代表全國廣大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肩負著展示新時代民兵風采的重任,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民兵方隊的隊員來自15個省份,覆蓋了抗戰時期黨領導的主要抗日根據地,其中有幾位江蘇姑娘格外吸引家鄉人的目光。
她聽著爺爺講述抗戰故事長大
受閱隊員、常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吳夢怡實現了等待6年的參加閱兵夢想。這位從小聽著爺爺講述抗戰故事長大的常州女孩,心中早已埋下報國的種子。
“既然是自己想干的事,就決不允許自己成為逃兵。”2021年3月,吳夢怡毅然暫停學業入伍。兩年的部隊時光,讓她錘煉出“掉皮掉肉不掉隊”的意志。今年年初,當閱兵選拔通知傳來,吳夢怡再次按下“暫停鍵”,向學校申請延長學制,全身心投入閱兵選拔訓練。
“訓練場上每個人都一樣拼,有時因為動作不標準被糾正到腿軟。”吳夢怡坦言,她曾因踢正步過度導致腳后跟長了一層又一層老繭,刮掉后貼上膏藥繼續練;她也曾在面臨被淘汰的危機時躲在宿舍樓道里偷偷哭,卻總是在擦干眼淚后對著鏡子喊“再來一遍”。“是爺爺那句‘軍人不能后退’的囑托一直支撐著我。”吳夢怡說。
她是儀仗司禮領域的“老兵”
同樣在民兵方隊中的東南大學2024屆碩士畢業生張慧,已是儀仗司禮領域的“老兵”。張慧2016年參軍入伍,服役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大隊,4年間她執行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合組織峰會等30余場國家級儀仗司禮任務。
作為中國對外交往的窗口,儀仗兵的訓練要求極其嚴苛:7斤多重的禮賓槍每日托舉成百上千次,站軍姿要求40秒不眨眼,正步需踢腿帶風、落地砸坑。張慧回憶道:“訓練結束時手腕腫得握不住筷子,腳踝腫得穿不進馬靴。”但國歌響起的瞬間,她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2021年退役后,她以優異成績考入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攻讀國防教育專業研究生。在校期間,她擔任東南大學至善民兵連首任副指導員和國旗護衛隊技術教練,連續兩年承擔學生軍訓工作,將部隊優良作風帶入校園。畢業后,張慧前往陸軍工程大學工作,成為一名軍隊文職人員。
“我想把在部隊學到的東西教給更多人,這是一種傳承,更是對軍旅生涯的延續。”張慧表示,她將與學弟學妹們一起共同努力,秉承東大“以科學名世,以人才報國”的理念,以實際行動為新時代國防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她在祖國需要時“有召必回”
青春最美的模樣,就是與國家需要同頻共振。來自連云港的退役女兵李怡萱,曾是天津市武警總隊的話務員,在部隊期間表現優異,深受戰友和領導好評。退役后,她成為連云港市海濱技工學校的一名教師,始終保持著軍人的作風和紀律性。當得知有機會參加這次閱兵時,她毫不猶豫地報名,經過嚴格選拔和訓練,最終脫穎而出。
閱兵當天,李怡萱的家人早早聚集在電視機前。當民兵方隊出現在電視屏幕上時,全家人情緒高漲,目不轉睛地在方隊中尋找李怡萱的身影。李怡萱的母親王秀美激動地指著電視屏幕說:“看到了!看到了!那是怡萱!”李怡萱的父親李廣柱感慨道:“看到女兒走過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我感到無比自豪。她曾經是一名武警戰士,現在雖已退役,仍能以這種方式報效國家,這是我們全家的光榮。”王秀美告訴記者,“她4月底就開始全封閉訓練,訓練期間很少跟我們訴苦,但我知道她肯定付出了很多汗水。今天看到她英姿颯爽的樣子,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她是我們的驕傲!”
電視機前,李怡萱的家人眼中閃爍著淚光與自豪,他們為李怡萱驕傲,也為所有受閱官兵喝彩。
原文網址:
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482217&layountIndex=13&date=20250904&siteID=2&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