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中,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眾志成城,無數愛國先烈浴血奮戰、視死如歸,譜寫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抵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近日,本報派遣記者分赴全省9所大中小學,在戰場遺跡與時代圖景的交疊中追尋偉大抗戰精神,找尋一座座矗立在中華大地上不朽的豐碑,呈現各地各校賡續紅色血脈、踐行立德樹人的創新之舉。
烈士遠去,英名長留;山河為證,精神永恒。本期推出特別策劃“追溯烽火歲月,續寫強國華章”,刊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我省教育系統引發的熱烈反響,并集中刊發9所學校報道,期望將先烈之名鐫刻中華大地,成為永恒記憶;讓紅色基因血脈傳承,續寫新的歷史篇章。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王瓊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全省教育系統廣大師生高度關注、熱烈期許,紛紛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收聽收看。北京天安門廣場上鏗鏘的正步聲如同時代的鼓點,激蕩在江蘇校園的每個角落。大家一致表示,將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前進動力,切實將愛國情懷轉化為立德樹人的生動實踐和奮發報國的務實行動。
“思政大課”厚植愛國情懷
全省教育系統將此次紀念大會作為一堂生動的“思政大課”,在歷史的回響中汲取奮進力量,堅定理想信念。
省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省委教育工委書記江涌說,認真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觀看了氣勢恢宏的閱兵式,真切感受到新時代中國人民軍隊制勝現代戰爭的強大能力,真切感受到在黨的領導下,國家日益繁榮昌盛、軍隊不斷發展壯大的輝煌成就,真切感受到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時代責任。他表示,要將抗戰精神核心內涵、新時代偉大成就和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使命擔當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廣大學子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
儀式教育賡續紅色血脈。9月3日上午9點,閱兵式正式開始,師生肅立唱國歌。當來自“劉老莊連”的現役戰士嚴鵬飛和袁夢馳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過天安門時,淮安市劉老莊連紅軍小學的孩子們舉起右手行少先隊禮,完成了一場跨越82年的致敬。莊嚴的盛典激蕩起師生熾熱的家國情懷與強烈的使命擔當。該校學生錢思穎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要像隊歌里唱的那樣,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好好學習,增長本領,長大后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當張家港市云盤小學悅豐校區三(2)班學生徐董奕看到班主任石冬杰作為民兵方隊的一員,正步走過天安門時,不由得高呼:“長大后,我也要像石老師那樣當一名軍人!”
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是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當天,師生們一起觀看了閱兵式。該校學工部主任代彥武表示,學校將繼續發揚少年軍校特色,把國防教育和課程教學、日常管理等相結合,創新教育方式,深化國防教育成果,在青少年心中厚植家國情懷。
“這不僅是對歷史的緬懷,更是對未來的宣誓。”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黨委副書記汪永生看完閱兵式后表示,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將不斷深化愛國愛校教育,推進中醫藥文化鑄魂育人工程,引導青年學子傳承紅色基因,砥礪強國之志,培養學生“興藥報國”的情懷擔當,讓“請黨放心”的堅定誓言融入“振興中醫藥”的時代使命。
蘇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郝云亮說:“閱兵式讓我深切感受到了祖國的日益強大和國防建設取得的新成就,進一步激發了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接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
“觀看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后,我深感震撼、備受鼓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不僅站起來了,還富起來、強起來了。”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吳延溢說,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將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祖國培養一批又一批有理想信念、有家國情懷、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新時代接班人。
青春接力展現時代擔當
從校園課堂到長安街頭,我省青年學子以熱血和赤誠銘記抗戰史、踐行報國志。
“當我隨民兵方隊經過長安街,光榮接受習近平總書記檢閱時,心中無比激動、無比自豪。”作為受閱部隊民兵方隊的參閱隊員,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審計2102班畢業生王馨茹說,看到觀禮臺上曾經參加過抗戰的老戰士,她仿佛看到了無數先輩為了國家獨立與富強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身影,正是他們的犧牲與奉獻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安寧。“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將繼承和發揚偉大抗戰精神,從中汲取力量,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能夠在海軍方隊參閱,對于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雷佳俊來說是一份至高無上的榮光。他堅定地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有責任有擔當,青春才會閃光’,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官兵,我將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不斷提高履行使命任務能力,努力做新時代的好戰士,在人民軍隊的大熔爐中書寫火熱的青春篇章。”
“每當在訓練中感到力竭時,我都會想起那段浸透血淚的歷史,想到先輩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盛世。”南通大學公共管理專業2025級碩士研究生張曉瑜是民兵方隊參閱隊員,她說,從抗戰精神中總能汲取到無盡的前行力量。
歷史的腳步,永遠向前。抗戰精神的薪火,在廣大學子心中灼灼燃燒。
“先輩們以血肉之軀抵御外侮,筑起民族長城。今日我們則以知識與技術為武器,在田間地頭構筑起無形的‘綠色長城’,抵御生物入侵與病害侵襲,守護國之根基。”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王晨光表示,當鋼鐵洪流般的國防力量駛過天安門廣場時,作為一名植物保護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他看到的不僅是國家捍衛和平的盾牌,更聯想到所學專業所肩負的“綠色衛士”使命。
“我們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學術理性守護真相;我們珍愛和平不是回避斗爭,而是要以創新突破捍衛發展權益,以青春熱血續寫先烈遺志,用知識的力量穿透歷史迷霧,用科技的突破筑牢安全屏障。”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霍雷霆說,實驗室里的每一項技術攻關,都是對“落后挨打”的歷史教訓的當代破解;田野中的每一份社會觀察,都是對“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的學術傳承。
“當新型裝備隆隆駛過天安門,我更加明白,抗戰精神是永不熄滅的火炬,科技創新則是新的鐵血長城。”揚州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賈軒聞是一名退伍軍人,看到現代化人民軍隊彰顯的強大國防實力,他愈發堅定用專業知識報效國家的決心。賈軒聞說,閱兵盛況讓自己回憶起服役時的那段難忘歲月。如今,他雖脫下軍裝,在校園里專注于船舶噴水推進技術研究,但軍旅生涯鑄就的家國情懷早已融入血脈。從訓練場轉戰實驗室,從持槍保家到科研報國,身份變了,責任與擔當始終未改。
精神傳承融入育人實踐
“天安門廣場上鏗鏘有力的正步聲,是民族復興的時代強音,更是我們教育人砥礪前行的沖鋒號角。”我省廣大教育工作者紛紛表示,將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刻領會紀念活動蘊含的重大政治意義,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培育民族復興人才。
鹽城景山中學語文教師路璐在現場看完閱兵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她說:“歷史承載過去,也啟迪未來。對教育工作者來說,要讓學生牢記歷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面向未來,我們要引領更多的學子奮發圖強,努力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九三閱兵讓我深刻感受到肩頭‘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千鈞重擔。”泰州市姜堰區淤溪學校校長嚴祥表示,他將把這份震撼與感動帶回校園,帶給淤溪學校的全體師生,鼓勵他們將愛國情、強國志轉化為腳踏實地、奮發向上的實際行動。“我也將繼續堅守在鄉村教育的沃土上,努力培養更多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無錫經濟開發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杜黎明說:“我將帶領全體經開教育人聚焦科技創新與拔尖人才培養,推進人工智能課程體系落地,構建數字化驅動的基礎教育智慧化評價體系,推動經開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強國建設培育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職業院校要自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大局。”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陳洪表示,揚工院將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寬戰略視野、更實工作舉措謀劃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將偉大抗戰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深度融入辦學治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全過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積極探索提升職業教育適配性的有效路徑,著力培養更多兼具家國情懷與精湛技能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多職教力量。
“‘以史為鑒、以史育人’是崇高的使命與堅定的責任。”常州大學紅色文化研究院(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表示,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將不斷從教學實踐中發掘新的方式方法,把偉大的抗戰精神和抗戰的歷史認知,通過教學傳授給青少年一代,讓他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劉波說,她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把偉大抗戰精神轉化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動力,團結帶領全校師生,全力推進新時代立德樹人“一號工程”,加快能源資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步伐,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貢獻礦大智慧與力量。
科研攻堅筑牢強國根基
自主巡弋、出擊深藍,人工智能、空天爭鋒,以快制強、極速打擊……閱兵式中,無人僚機、“驚雷-1”空基遠程導彈、“東風-5C”液體洲際戰略核導彈等尖端科技力量震撼亮相,彰顯了我國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鋼鐵洪流中的科技密碼,澎湃著高校科研攻堅的強大動能。
作為國防特色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攜“航空報國”的紅色基因、“志在長空”的藍色夢想,參與了我國幾乎所有航空重要型號裝備的預研、技術攻關、試驗研究。本次參閱的裝備尤其是空中梯隊的眾多先進機型,都有南航人的深度參與和重要貢獻。該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姜斌表示,學校將堅定不移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砥礪創新,勇攀科技高峰;在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上持續深耕,造就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南京理工大學是國防科技創新的“國家隊”,該校教師或校友全面參與陸上作戰群、防空反導群與戰略打擊群武器裝備研制,深度參與其他方隊裝備研制。“面向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彰顯擔當,在支撐強國建設中走在前列。”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夢印表示,學校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急需和新質戰斗力,錨定尖端武器裝備、新材料與新能源等關鍵領域,打造更多“國之重器”;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強化有組織科研,助推優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超前布局重大前沿科學方向;培養造就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戰機呼嘯的背后,是無數通信模塊與傳感系統的精準交織;指揮體系行云流水般的協同運作,蘊含著電子信息技術的深層突破。”在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呂俊鵬看來,中國強大的科技筋骨,正是由這般微觀世界創新壘砌而成。“未來的科研路上,我們當以代碼為刃、以電路為盾,在自主可控的征途中破局開路。”
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信息工程系黨支部書記李汀所在的黨支部,曾助力“天問二號”探測任務。他表示,作為通信與信息領域科研工作者,將堅定信心,繼續攻關創新,培養更多具備家國情懷與創新精神的新時代青年,進一步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科研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南京林業大學是一所以林科為特色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該校校長勇強表示,學校將持續完善具有林科特色的生態文明學科體系,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提升有組織科研創新能力,切實將抗戰精神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原文網址:
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9017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