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各地大學校園陸續迎來新生,書院制改革也迎來一波引人注目的“擴軍潮”。位于江蘇南京的東南大學首次設立八大書院、2000多名新生將以“書院人”的身份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全新成立的四大書院開啟大學生活。
不同于學生一入學就被分入特定專業院系,加強通識教育的“書院制”鼓勵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一起學習生活,促進文理滲透、專業互補。目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眾多高校均已建立書院制本科生培養模式,覆蓋學生總數超過百萬人。
書院制教育為何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青睞?歷經20年發展的書院制如今面臨哪些新挑戰?
東南大學2025級新生報到日,八大書院院長首次亮相并與學生、家長合影
今年,東南大學全體本科新生入學后,沒有被分入特定專業院系,而是以“書院人”的身份進入學校首次設立的八大書院,開啟嶄新的大學生活。東南大學黨委書記鄔小撐介紹,這八大書院涵蓋多個學科大類,比如,三江書院融合了數學、物理、經濟管理三大學科資源;南高書院則聚焦機械、自動化等工科領域;中大書院則探索“醫工融合”,培育大醫科領域新生力量等。各書院由院士、首席教授牽頭,聯合資深專家與輔導員共同組成管理委員會,不僅制定通識培養方案,更致力于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明確方向。
東南大學2025級新生在四牌樓老校區報到
“目的是通過‘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理念,推動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增強不同學科同學之間的交流互鑒,提升大家對多元學科的理解。我們尤其注重文理兼修,文理工醫交叉交融,讓學生既具備自然科學的精神,也涵養人文情懷。”鄔小撐說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牧星學院致慧書院迎新展區
今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成立的牧星學院下設四大書院——致慧、致微、致元、致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牧星學院院長蔣彥龍介紹,四大書院致力于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重交叉、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蔣彥龍表示:“我們探索出了一條具有行業特色型高校特點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目前,這一模式的示范效應仍需進一步擴大,需要從局部試點走向全校層面的系統推進。為此,學校今年正式成立了牧星學院。”
2005年,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率先自發探索書院制改革,2014年,清華大學成立住宿制文理書院——新雅書院,探索本科生通識教育改革。2020年秋季開學季,南京大學正式成立新生學院,兩院院士等學術“大咖”領銜的高水平師資團隊,讓“大先生”和“大學生”離得更近,給南大新生的大學生涯帶來別樣“色彩”。南京大學開甲書院學生邵勃源說,他主修理科,但常和秉文書院的文科同學一起參加讀書會,這種“破界”探索讓他收獲頗豐。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書院展板墻
“書院制”也在重構師生之間傳統的相處模式,導師與學生每周會安排固定時間見面、談心,在實驗室交流。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張俊翔說,書院制讓師生之間不只在課堂上見面,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交流的機會。“我們有‘全面導學制’,一個同學在大學四年里,會遇到他的新生導師、學業導師、項目導師、論文導師、游學老師……這一制度打破了傳統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模式,而是融入生活、工作與活動中,使學生的所思所想始終處于老師的關注之下。當學生能夠吃好飯、鍛煉好身體、處理好人際交往,我想同學們從南京大學的校門走出去的時候,他一定是有底氣的。”
南京大學毓琇書院為2025級新生準備的迎新禮包
眼下,“書院制”也面臨一些新挑戰。例如,書院與學院之間如何清晰劃分權責?導師的工作量如何準確衡量?當面對更多自由選擇,學生如何做好長遠規劃?蔣彥龍認為,書院教育強調綜合素質和長遠發展,但現有的評價體系仍傾向于量化指標,學生的溝通能力、創新思維、責任感,這些很難用短期量化指標來衡量。
蔣彥龍指出:“專業啟蒙至關重要。牧星學院成立后,我們希望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權,例如在轉專業、專業分流等環節。通過一系列人才培養改革,從管理及學生等多個層面協同發力,充分激發育人活力,釋放學生發展潛能。”
對于“書院制”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各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南京理工大學打造貫通式培養體系,將通識教育、專業學習與職業發展深度融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過“雙聘副院長”等機制強化書院與學院的資源協同。蔣彥龍認為,“書院制”的目標并不是要替代專業教育,而是希望每一個走進書院的人,在被看見、被引導、被信任的過程中,成長為懷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原文網址:https://app.cctv.com/special/m/article/index.html?id=ARTI5BIwrNhdB9NSEhMBu2jd2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