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科技賦能典型案例】
◎本報記者 金 鳳
當“沉睡”了百年的荷花池,在鬧市中再現盈盈芙蕖、魚戲蓮間的美景,歷史與現代的時空穿梭,激活東方美學的生動氣韻與優雅意境。
近期,由英國著名建筑雜志《建筑評論》主辦的“AR新舊建筑改造獎”公布獲獎名單,“南京李公祠荷花池遺址保護展示”項目獲得高度推薦獎。《建筑評論》雜志評委點評,這一改造拒絕簡單化處理,運用現代手法,以及使用池中鋼盆、外露式樁基、預制構件等極簡材料,精妙打造出一個激發探詢而非喚起懷舊的空間。
南京李公祠是清末大臣、洋務派首領李鴻章的祠堂,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李鴻章祠堂保護與展示項目開始實施修繕,荷花池遺址重見天日。但彼時的荷花池遺址歷經滄桑,已經被填埋,遺址上的房屋也早已將歲月的痕跡塵封。
如何既保護好荷花池遺址,又能讓它走進現代生活、再現芳華?一場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的“復蘇”之旅讓遺址重獲新生。
建筑專家加盟項目
記者推門進入修繕中的南京李公祠,跟隨工作人員的腳步行至祠堂西側,一池蓮葉簇擁的濃濃綠意映入科技日報記者眼簾。
從遠處遙望,荷花池遺址的形狀像一大片荷葉,7段弧形的磚墻首尾相接,組成了一個開口向東的對稱形花瓣。饒有趣味的是,在花瓣形的池壁內,嵌入了一個依勢蜿蜒的鋼盆,形成了一個“池中池”,荷花便栽種在鋼盆中,并不與斑駁的池壁直接接觸。
沿著步行棧道步入遺址深處,百余年的風雨滄桑又頓時撲面而來。刻有文字的墻磚、枯朽的木樁基、殘缺不全的柱墩,為這處遺址標注了時間的印記。
自20世紀20年代起,李公祠長期作為軍事管理區使用,其附屬的荷花池于20世紀80年代被填平。2015年,李公祠管理權限移交地方政府;2018年,其保護展示工程啟動。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該荷花池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委托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和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沈旸、張旭、俞海洋等學者,編制荷花池遺址保護和環境整治方案。
“當時荷花池遺址所在的區域,密布著一些臨時性窩棚。”沈旸介紹,專家們經過考古發掘后發現,該遺址包含三個時期的文化疊壓——南朝城墻遺跡、20世紀初李公祠建筑群后花園、民國時期改建的荷花池及池內環水建筑基址。而荷花池遺址則由磚砌池壁、木樁、池底和建筑基址的土體構成。
高超設計再現美景
“無論是遺址保護,還是展示利用,都要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沈旸說,荷花池遺址的花瓣形平面形態及構造是其最顯著特征,保護遺址的同時再現昔日的魚戲蓮葉,并為公眾提供近距離觀察遺址的別樣體驗,成為團隊的目標。
“荷花池遺址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水。”沈旸告訴記者,如果直接向遺址中注水栽荷,勢必對遺址造成損害,但如果空置,池底又會由于昔日池水或填土去除后產生回彈、鼓包。
“如果在荷花池遺址中放一個內置的池子,池子里注水,就既能給荷花池以應力,又不傷害池壁。”沈旸認為,放置“池中池”,也可以改善遺址的溫濕度變化,維持局部物理環境穩定,這便有了荷花鋼盆的設計。
更有意思的是,設計團隊還為鋼盆設計了一套自動給排水系統。沈旸介紹:“鋼盆的下方架空為排水渠,且步道踏板下也做了漏水口。若鋼盆中水滿,可經溢流槽流入排水渠,匯至污水池;若缺水,盆底有水位感應器,可控制補水管電磁閥開合,將水位控制在一定標高。”
值得一提的是,鋼盆及步道系統均采用預制構件裝配。“這樣可以控制現場施工的作業量,盡量減少施工對遺址的擾動。”沈旸說。
保護、展示荷花池遺址魅力的同時,游客也能從該遺址周圍全方位賞荷。漫步“鋼盆”與遺址之間的步道,游客可以探尋在遺址中賞荷的樂趣。踏上遺址南北兩側的架空棧道、東側廊道,又可以俯瞰、平視遺址。
而在荷花池遺址西側,原本臨街的圍墻被替換為穿孔鋁板的“城市櫥窗”。半透明的光影效果,讓遺址的古樸淡雅融入市井街巷。
“市民路過此處,就能看到荷花池遺址內的花開花落,現代生活與文化歷史景觀在這里意境相通。”沈旸說。
原文網址:
https://epaper.stdaily.com/statics/technology-site/index.html#/home?isDetail=1¤tNewsId=c540d078ad114ecb998384987549be88¤tVersionName=%E7%AC%AC03%E7%89%88%EF%BC%9A%E8%A6%81+%E9%97%BB¤tVersion=3&timeValue=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