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流傳一個詞:心力。
當下,在社交平臺,早八擠地鐵像被抽掉半條命,下午改方案改到想原地躺平,甚至連點外賣都沒力氣挑口味……諸般種種,常常會被歸結于一個共同的原因——心力見底。
可是,就在9月的南京,卻有一群985、211高校的“萌新”,把“心力”這東西,活成了自帶高光的模樣——
“燒傷男孩”小方:
單指敲開東南大學的校門,我要“掌”握人生!
在東南大學,握拳、張開、翻腕,再次握拳、張開、翻腕…… 來自安徽池州的“燒傷男孩”小方同學一臉興奮,“冰冷的機械手臂,似乎與我產生了某種聯系!”
因意外燒傷只剩下單指的小方同學,在開學前就收到了東南大學SEUrobot康復機器人組的邀請。剛入學,他就走進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機器人傳感與控制技術研究所,體驗“肌電交互控制靈巧手”。
在這一刻,“科技改變人生”具象化了,小方同學非常興奮,圍著課題組成員問這兒、問那兒。目前,課題組正進一步攻克“如何為更多人設計制造匹配度和舒適度更高的義肢”難題。
今后幾年,小方同學將就讀于東南大學工科試驗班(智能制造與智能系統)。該實驗班依托機械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和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共建,其中就涵蓋機器人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
“我要好好學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人生!”小方同學這樣說。據介紹,下一步,課題組也將結合小方同學的學業,帶領他一同研發制作屬于他自己的義肢。
看完這些高校“萌新”的故事,突然懂了:原來,天天喊的“心力見底”,其實是少了他們身上的那份“心理韌性”。
不是不疼,是“輪椅姑娘”闞張穎把七次手術的苦,疊成了607分的高考成績,于是,輪椅碾過的路都成了“追夢加速帶”;不是不難,是“燒傷男孩”小方把單指的痛,變成了“逆襲的快捷鍵”,敲開了東大的門,還要“掌”握人生;不是不遠,是趙寧靖把十年前的一句約定,熬成奔赴南京的路,兄弟倆的每一個腳印都是“守約成就章”……
據統計,2025年南京高校共錄取新生超過20萬人,其中,既有“90后”也有“10后”。這樣的故事還有多少,沒人算得清。
任何一個人的“心力”,都不可能始終是滿格電;而是摔了還能爬起來的勁,難住了還能笑著說“再試試”的韌。
這群高校“萌新”的“心理韌性”,也許正是給當下的“心力告急”最好的補給包。
文案:高菲
南京廣電·牛咔視頻記者:趙雪子
通訊員:南農:王璐,南醫大:田天,東大:孫艷
編輯:張力偉
主編:梁娜
制作:南京廣電融媒新聞中心
原文網址:
https://mp.weixin.qq.com/s/ACbW-Mt_rghc8-EMsCK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