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東南大學打造的定點幫扶項目——南華至善非遺傳習館(以下簡稱“傳習館”),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正式揭開面紗。這座以彝族刺繡非遺文化為核心,集展示、交流、研發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設施,不僅為鄉村綠色建筑樹立起全新標桿,也讓沉淀千年的彝繡文化,在現代科技賦能下迎來蓬勃生命力。
據介紹,在傳習館的建設中,場館設計深度呼應彝族刺繡文化,以“繡布流動”“針線交織”為意向,通過反S狀建筑形態、銀白色變截面圓形鋁管等設計,用建筑語言再現刺繡工藝的靈動之美。同時,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劉加平團隊研發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也應用其中,團隊創新性地將這種前沿材料制成鏤空薄板作為建筑表皮,實現了結構、圍護與遮陽功能的一體化。
劉加平介紹,此次將這種“超高強韌”材料與南華彝繡的黑、紅、黃三原色巧妙融合,借助變孔徑穿孔工藝形成彩色疊影,不僅發揮了其安全、耐久的優異性能,更從視覺上筑牢了地域文化的根基,讓建筑本身成為一首科技與人文交織的固態詩歌。
值得一提的是,在綠色低碳領域,傳習館集成了鈣鈦礦光伏玻璃系統,由東南大學攜手兄弟高校科研團隊,聯合校友企業協同攻關,提供技術與產品支撐,將太陽能高效轉化為電能,滿足場館日常運轉需求,助力實現“能源自給自足+低碳運營”。同時,東南大學將零碳技術貫穿建設全程,團隊結合多項被動式綠色技術,助力場館達到近零碳排放標準,向公眾傳遞“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
此外,數字化技術的浪潮也為傳習館的建設注入了智慧基因。東南大學依托信息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深厚積淀,聯合校友企業在數字化產業中積極拓展實踐,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全影全息等前沿數字技術交相輝映,讓傳習館所成為一個高度智能、互聯互通的知識傳播與交流平臺。
開館當日,三大特色展覽同步亮相。“至善傳習·科技煥彩”科技展,系統展示了傳習館建設中的光伏技術、零碳設計、數字化應用等前沿成果;“南華彝族刺繡培訓成果”展覽,呈現了校企合作助力鄉村技能培訓、推動非遺產業化的階段性成效;東南大學彝繡研究中心設計作品展與“海峽兩岸南華彝繡大賽”成果展,則集中展示了高校藝術設計團隊與兩岸創作者對彝繡非遺的創新探索。
據悉,東南大學與南華縣的結對幫扶已12年,“至善非遺傳習館”是學校繼“至善彝繡館”后,在該縣落地的第二個“至善南華”系列幫扶項目。(吳涵玉)
(責任編輯 劉東)
原文網址: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c254609e0c6ee6099eb0f594f3cd2cc6×tamp=8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