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通訊員 孫艷
如何將量子算法“翻譯”成可在真實量子計算機上運行的指令,并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是量子算法大規模應用的“關鍵一公里”。25日,東南大學發布國內首款集成多場景應用的量子線路設計優化與編譯桌面軟件平臺——“東南?云霄”。
“平臺采用桌面軟件形態,支持用戶在本地電腦上完成量子線路從搭建、優化到編譯的全過程,核心數據無需上傳云端,全程由用戶自主掌控,把數據安全‘鑰匙’交還用戶,有效地規避了數據泄露和網絡攻擊風險。”平臺研發團隊負責人、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在琛介紹。
復雜的量子算法通常對應著大量量子門構成的深層線路,這對當前充滿“噪聲”的量子硬件構成巨大挑戰。
“東南?云霄”內置多層級優化策略,能對復雜的量子線路進行深度“瘦身”。項目團隊成員劉雨享介紹,通過該平臺,用戶可根據需求靈活選擇優化等級,將量子門數量和線路深度有效壓縮,顯著提升運算效率。
同時,團隊還專門開發了跨架構量子計算適配接口,該接口能夠兼容離子阱、中性原子、超導等多種主流量子計算硬件體系,從而解決不同量子計算硬件架構間的“隔閡”。這一特性將有助于降低開發成本,提高算力利用率,從而加速量子計算應用的普及與迭代。
目前,團隊已將“東南?云霄”應用于不同場景中進行測試。劉雨享介紹,在生物醫藥領域,該平臺將小分子藥物有效分子的生成率從約0.01%提升至35.98%;在圖像識別方面,其混合量子—經典神經網絡模型在SAR圖像分類和通用圖像識別任務上均超越了傳統模型。
張在琛表示:“‘東南?云霄’的成功研發,是團隊探索‘量子技術+行業需求’融合應用的重要成果。我們希望通過該平臺降低量子計算的應用門檻,助力我國量子計算產業的自主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編輯:孫瑩
原文網址:
https://app.kjrb.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7/407558.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