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新聞網12月31日電】(通訊員 張少華)12月30日,在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兩周年即將來臨之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首次公開發布《中國空間站科學研究與應用進展報告》(2024年)。報告對兩年來中國空間站科學研究與應用進展全面且系統地梳理和總結,針對目前已下行樣品、取得研究數據、完成在軌實驗、獲得突出進展的科學與應用項目,最終遴選出34項代表性研究成果與階段性進展,包括13項空間生命與人體研究進展、12項微重力物理科學研究進展、9項空間新技術與應用研究進展。
東南大學數字醫學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顧忠澤、陳早早團隊聯合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醫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王春艷團隊研發的《基于器官芯片的失重心血管功能變化機制與防護研究》(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Weightlessness and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Change Based on Organ-on-a-Chip)入選“太空人體研究七大進展”。
該研究聚焦航天員長期航天飛行后,重力環境再暴露導致的機體立位耐力不良等心血管系統失調問題。構建適用于空間實驗的高仿真人工血管芯片,從器官和分子水平解析其發生機制,篩選出具有防護效果的小分子化合物。
該項目是我國首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項目,亦是國際上首次開展太空人體血管研究的器官芯片項目。實驗從血管組織的水平上研究和發現了空間微重力因素對動脈血管組織重構、功能性以及細胞活性和氧化應激、機械信號等多條信號通路的影響,揭示了血管平滑肌和內皮在失重環境下激活、凋亡過程和血管 ECM 降解等的細胞學機制;通過空間藥物篩選,獲得了對血管損傷具有一定保護作用的黃酮醇類小分子化合物。本研究的推進與實施是我國發展系列的太空人體器官芯片工作的最初成果和成功示范,亦為科學有效地對抗航天員器官損傷和防護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該項目的成功開展表明我國已具備在軌開展器官芯片相關項目實驗研究的能力,實現了空間生物醫學實驗從 2D細胞到 3D 組織器官實驗的提升。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 6 篇 SCI 論文,獲批5項專利,并獲 “2023 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殊榮。
本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推廣至其他組織類型器官芯片的在軌應用研究中,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成功構建了國內首個、國際第二個器官芯片的數據庫(Organ on a Chip Database,OCDB)。展望未來,有望將器官芯片的相關研究進一步推廣至空間微重力、空間輻射等多領域的實驗研究中,為我國航天醫學及醫學工程實驗領域的高效、快速發展增添強勁動力,提供有力支撐。
供稿: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叢婕 審核:宋業春)
(信息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報道原文:https://www.cmse.gov.cn/xwzx/202412/t20241229_56186.html
報告下載:https://www.cmse.gov.cn/xwzx/202412/t20241230_56187.html